#小雜記
⠀
1
⠀
前陣子看完《生活是頭安靜的獸》,接著跑去看影集。有三分之一本是幾年前看的,忘了為什麼沒看完,疫情期間才又再拿出來讀。後來花了幾天看《失落詞詞典》,看完後也好想看影集,但似乎沒有,於是作罷。這幾天看完《正常人》,大約幾個月前先看了一點點(床頭堆著許多看了一半的書啊),這幾天心血來潮一次看完,然後去看影集。
⠀
我看書說快不快,説慢不慢,總是要找到和這個故事契合的一角,才能真正享受。前天晚上到今天,則是讀起自己寫的《葉有慧》,距離寫完半年後(今年二月完稿),讓時間給予一點沉澱和緩衝,才單純地當自己的讀者,當時團隊給予的建議變得具體鮮明。
⠀
好幾天晚上睡不著,看著不同小說翻拍的影集,觀察著影像裡的空白如果換成文字,會是什麼樣的句子;沒有情節、只是心境或狀態描述的句子,又會變成什麼樣的畫面。像在做功課。然後重讀自己寫的小說時一下子就看見了差異,我明顯地不足,卻令人振奮。在寫作上、想像力、生命經驗,方方面面,令人振奮因為那只是不足,而非匱乏。
⠀
看書的時候有幾個標籤分類:讚、很讚、太讚了吧、值得思考、值得學習。張凱說,現在明明不是寫稿期,怎麼又開啟工作模式。我聳聳肩。創作是工作嗎,這幾年也問過自己許多次,每一次的回答都會回到,我似乎只是以工作的態度面對喜歡的、想做的事情,因為那裡面也包含了該做的、不一定舒適的事情。工作也許是一種態度,而不只能指涉雙手觸及到的那些。
⠀
⠀
⠀
2
⠀
有一段日子其實很含糊,有些話不敢聽、有些話不敢說,有些問題不敢回應。似乎希望自己能在某一處找到軸心,卻又同時享受散成沙的狀態。如果人真的是一盤散沙,會不會勢必要透過眼淚去收束、成型。想想有點浪漫。任何眼淚都可以。當然也有哀傷的地方,並不是每一個人擁都有眼淚。擁有眼淚的人原來更幸福。
⠀
日記不能成篇的時候也令人沮喪,沒有摸透自己在想什麼,就不會知道自己要什麼,每一天都藏著選擇,含糊之下的選擇,也會累積,重新開始的時候這些累積難免成為負累,有多沉呢,那要看當時有多含糊。
⠀
那時候覺得自己掉入了某種陷阱,大聲地談論自己能夠談論的事情,顯得我是一個擲地有聲的人,但是這未必必要,這是早就知道的。許多道理都是從反覆實踐中對人生產生實際的意義。會不會又在哪一件生活的繁瑣小事中被遺忘了呢,不知道。但若要重新拾起,也是因為由衷地被某些事物觸發,而不是為了用談論證明自己。
⠀
⠀
⠀
3
⠀
九月了。每到九月都覺得一年正在結束,但沒有可惜的感覺,反倒期待秋冬會發生什麼。
⠀
喜歡晚上散步時微涼的感覺(雖然張凱說那是因為下過雨)。有了長長的休息,又要準備忙碌起來,最快樂的忙碌大概是來自能夠感受到前方某種與自己有關的可能性。喜歡自己是這樣的人,被可能性驅動著。像回到某種舒適與不舒適共存的衝突之中,這原來已經成為我的偏好。
⠀
寫著寫著,覺得這實在是無聊的日常小記。不過,我恐怕沒辦法把生活的無趣隱藏起來,也許對我而言,把生活的無趣寫出來,就是我生活的有趣之處(笑)。
⠀
⠀
⠀
—-
截圖的一小段是因為想到之前私下練習時寫過的「最悲哀的是她忘了應該怎麼哭」。人真奇妙,同一件事,現在不想這麼尖銳的寫了(搞不好以後又想了,說不準🤫)。